
近年来,网贷因 “申请便捷、到账快” 成为不少人的借款选择,但部分网贷平台暗藏 “隐形陷阱”,容易让用户陷入债务困境。了解这些风险,才能避免 “借小钱还大钱” 的悲剧。
第一个陷阱是 “高额手续费与砍头息”。部分平台会以 “服务费”“担保费” 名义,在放款时直接扣除部分资金,比如借款 1 万元,实际到账仅 8000 元,但仍按 1 万元计算利息,这属于 “砍头息”,违反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》。此外,有些平台的年化利率看似不高,但叠加手续费、管理费后,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超过 36%(法律规定超过 36% 的部分无需偿还),用户借款前需用 “IRR 公式” 或网贷计算器核算实际利率。
第二个陷阱是 “暴力催收与信息泄露”。若用户逾期,部分平台会采取 “电话轰炸”“短信辱骂”“上门骚扰” 等暴力催收手段,甚至威胁通讯录好友,严重侵犯个人权益。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平台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用户个人信息,更不能将信息泄露给第三方用于催收。遇到暴力催收,可保留通话录音、短信截图,向银保监会、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。
第三个陷阱是 “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”。很多用户因无力偿还某平台欠款,会在其他平台借款 “拆东墙补西”,导致债务规模越来越大,最终陷入 “多头借贷” 的困境。数据显示,多头借贷用户的逾期率是普通用户的 3 倍以上,一旦某个平台停止放款,就可能全面逾期。
借款前需明确 “借款用途”,仅在紧急必要时选择网贷;借款时仔细阅读合同,拒绝 “砍头息”“高息贷”;逾期后避免以贷养贷,主动与平台协商还款。只有保持理性,才能避开网贷陷阱。